溃疡性人流的外科手术治疗大致包括下列四种手术方式:
全结直肠切除,回肠造口术
该手术治疗溃疡性人流始于1931年。当时手术死亡率较高,特别是回肠造口术。随着回肠造口技术的不断改进,全结直肠切除术已被广泛采用于治疗溃疡性人流。到目前为止,该手术仍是治疗溃疡性人流的标准手术。
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
20世纪初即有记载,60年代Stanley首先施行并推荐此术式。从那时起,对溃疡性人流采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即引起争论。从理论上讲,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可以避免永久性回肠造口,手术操作更简便,并发症少,此外可避免盆腔植物神经损伤的发生,且无会阴部切口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但也有作者认为直肠本身就有发生炎性病变及癌变的可能,保留直肠的手术是不恰当的。对回肠暂时造口也一直存在争议。多数作者认为暂时性回肠造口只能作为某些特殊情况下为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一种临时措施,并非手术常规。在某些极度虚弱病人,严重营养不良,大剂量服用免疫抑制剂以及中毒性结肠扩张的病人是暂时性回肠造口的适应症。
全结直肠切除,Kock回肠造口术
20世纪60年代,Nils Kock对传统回肠造口术进行改良,开创了回肠有节制性造口术(continent ileostomy)。1969年Kock报道5例全结直肠切除的病人行回肠限制性造口术,有效的瓣膜成功地阻止了粪便和气体的溢出。但也有作者进行上述手术效果欠佳,许多病例出现瓣膜滑脱。
结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
近年来该手术日益普遍地在世界各地开展起来,保留肛门括约肌的完整性在此手术至关重要。为了防止溃疡性人流在肛管直肠再发生癌变一般需将肛管粘膜全部剥脱。回肠贮袋大多用回肠末端经不同形式的折叠,形成贮粪袋以使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增加。常用的几种回肠贮袋有S形、J形、H形和W形。手术一般需二期完成,常常需做回肠保护性粪便转流术以保证回肠贮袋与肛管吻合口的一期愈合。这种保护性造口可在术后数周或数月内还纳。有作者报道结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后91%的病人白天排便得到控制,而夜间仅有76%的病人可以控制排便次数。术后许多病人有轻度的便失禁,约有2/3的病人在内裤内加垫保护性材料。这种便失禁程度较轻,并可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乃至消失。